最新消息
成長發育需要專業守護,性早熟治療非這科不可!
兒童內分泌科看什麼?成長發育需要專業守護,性早熟治療非這科不可! 文╱李藹芬 採訪諮詢╱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奕成.三軍總醫院小兒部林建銘主任 隨著父母愈來愈重視孩子的身高與性早熟的問題,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在這幾年變得很夯!或許父母覺得兒童內分泌科很難掛到號,沒錯!全台領有兒童內分泌科專科證照的醫師為數不多,過去,多在醫學中心服務,如今,部分醫師走入基層診所,雖然看診內容有所差異,但共同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初衷卻是相同的! 孩子在學校測量身高、體重後,若孩子身高未達標準,學校會發轉介單,請家長帶孩童到兒童內分泌科門診,安排進一步檢查。身為家長的你,是否曾收過要去醫療院所請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複查的通知呢? 診所醫中各自分工.守護兒童健康 事實上,兒童內分泌不只看孩子的身高、體重,評估是否性早熟而已,不過,隨著部分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走入基層診所,看診的內容與醫學中心有所分工。 診所以評估生長發育為主 陳奕成醫師說,「診所多以看生長發育的問題為主,例如比同學矮或特別高的孩子,或肥胖的孩子,身上出現黑色棘皮症會被父母帶來檢查;也有父母觀察孩子有大脖子、眼凸的狀況,於是帶來檢查甲狀腺功能;或是學校健檢發現男性女乳症的問題,也會來檢查。本院比較特別的是,因接生的新生兒多,若在新生兒篩檢中有先天性內分泌的問題,多會繼續在本院追蹤」。 若評估後,有類似生長激素缺乏的問題,則轉診大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。 醫中處理問題多元 林建銘醫師表示,「在醫學中心,平日最常見的是處理性早熟,多是從診所轉介來的個案,需要進行抽血檢驗荷爾蒙、X光照骨齡、女孩還要合併超音波檢查子宮成熟度;不只身高矮,還合併生長遲滯(例如:去年量是120公分,經過半年、一年再量,仍是120公分)的個案,可能需要安排腦下垂體全功能檢查;性別發育異常(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)的孩子,需要安排影像學檢查,甚至是染色體與基因檢查,這些都要在醫學中心處理。 對於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者,若是偽陽性需要追蹤,如要確診,則必須進行完整的甲狀腺素荷爾蒙檢查與核醫攝影;至於兒童糖尿病的個案定期回診也不在少數」。 雖然內分泌科的急重症個案不多,但偶爾還是會碰到,林建銘醫師說,「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童若未定時施打胰島素時,導致胰島素不足,即容易有酮酸中毒的狀況,必須緊急就醫」。 事實上,很多科的問題與內分泌科高度相關,即使在別科就診,也可能需要會診內分泌科,林建銘醫師指出,例如:神經功能性的症狀、生長遲緩合併內科疾病時、心悸、手抖、掉頭髮、牙齒掉太快或太慢等等,都需要排除與內分泌的運作是否有關。由此可見,內分泌科其實「管」很大。 性早熟治療非兒童內分泌科不可 相信父母一定看過「兒童成長科」,不免好奇與「兒童內分泌科」有何關聯?陳奕成醫師指出,「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能夠為嬰幼兒進行基礎評估,了解生長是否有問題,但需要治療時,必須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執行」。 陳奕成醫師表示,兒科醫學會於108年時發表聲明,「身高不足、性早熟治療經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謹慎評估可得到良好照顧,若經由非專業醫師開立高額的自費藥物,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治療及傷害」。 陳奕成醫師提醒父母,完成成長評估與骨齡檢測後,正規的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並不會推任何自費療程或檢查,「骨齡反映的是體內的成熟程度,若對照實際年齡的差距不大時,先予以定期追蹤半年。然後,再依孩子的狀況評估是否要抽血檢查。但生長曲線小於3%時,則先會先抽血檢查」。 林建銘醫師表示,「骨齡與實際年齡差距在正負兩歲內,屬於正常範圍。若差距大於兩歲時,則依速度快慢評估需要的檢查,如骨齡超前,會進行荷爾蒙激發試驗,排除中樞性性早熟;落後許多的話,除了必要的檢查外,還要評估營養狀況,排除病理性的原因後,再給予適當的處置」。 ※原文刊載於2023年11月號《媽媽寶寶》441期。 ※原文連結 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28499 ※延伸閱讀 <a href="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17252">造成性早熟的N種可能!小心!你以為的日常小事,不知不覺耽誤了孩子高人一等的機會</a><br> <a href="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14671">寶寶長多大不是透過比較,「生長曲線」就能告訴你!落差兩個區間恐是異常,善用健康檢查定期觀察寶寶健康</a><br> 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 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mombaby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
看解答過敏第一課.認識過敏進行曲
過敏第一課.認識過敏進行曲 文/游品姍 採訪諮詢/惠心婦幼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振東 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症狀疾病,其中,又以過敏性鼻炎為最大宗。 但事實上,「過敏」,並不是疾病,而是一項病理機制,當身體的免疫系統,對某種外來刺激物有特別地過度反應時,就會形成過敏,這個刺激物也就是俗稱的「過敏原」。 過敏性鼻炎的問題,一般來說,到了兩歲之後才比較有可能會發生,惠心婦幼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振東表示,由於新生兒尚未接觸到外界的過敏原,若有出現單純打噴嚏等症狀,純粹是正常的生理機制反應,家長並不用特別擔憂。 了解鼻過敏前.先認識過敏進行曲 「過敏」,在醫學上是一種慢性發炎反應,並且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,身體會相繼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,這一系列發展過程,就稱之為「過敏進行曲(腸胃道症狀、異位性皮膚炎→過敏性氣喘→過敏性鼻炎)」,對此,許振東醫師有以下說明: 1.六個月大~兩歲階段 新生兒最先大量接觸的外來物質為母奶與配方奶,而過敏的來源大多與蛋白質有關,若是這時產生發炎反應,會表現在腸胃道。臨床症狀多為腹脹、腹瀉、嘔吐或血便等等。 等到寶寶四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至一歲以後,會以各類食物為主要的營養攝取來源,此階段的過敏原為日常的飲食,當經過腸胃道消化,循環至全身後,炎症反應會以皮膚為主,常見的過敏性症狀為異位性皮膚炎、皮膚濕癢。 2.兩歲~四歲階段 兩歲之後,幼兒會逐漸時常碰觸到外來環境的物質,生活中的塵蟎、空氣汙染,都容易加重呼吸道的過敏性問題。而初始的呼吸道症狀,通常以「下呼吸道」為主,包含咳嗽、呼吸不順暢。 開始上學的孩子,則時常因與班上同學互相交叉傳染,導致感冒始終無法痊癒,而傷害到氣管組織併發支氣管炎,更易引發氣喘。 3.四歲~六歲階段 學齡前的孩子,會開始出現經常性鼻塞、鼻子癢、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,除了塵蟎、空氣汙染外,二手菸、動物的毛髮、戶外花粉、壁癌、蟑螂也是常見的誘發原因。 ※原文刊載於2023年11月號《媽媽寶寶》441期。 ※原文連結 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28568 ※延伸閱讀 <a href="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25406">沒有家族過敏史,孩子就不會過敏?過敏可以從懷孕期間開始備戰?關於過敏的疑難雜症,醫師一次解答</a><br> <a href="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25405">家有「過敏兒」卻沒有妥善控制症狀,小心對健康大有影響!</a><br> ※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【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】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 ※本文由《媽媽寶寶mombaby》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!
看解答